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正文 新闻一览

90后教授教你如何发高水平论文(从选题到发表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20-05-08 丨 阅读次数:

徐定德  1990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现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校团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四川农业大学“双支计划”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科基金1项,近五年发表20余篇SSCI/SCI高水平论文,其中,ESI高被引文章4篇。


(*本文稍长,干货不少。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Q1  如何寻找有价值的文献


徐定德先是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这个点可能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自己想去探索;也可能是跟手里的数据有关,自己想通过数据来写一点文章;也可能是导师对我们的安排,多种多样),然后通过这个点衍生出几个关键词,利用CNKI,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等多种渠道找一些文献(经典的+最新的,最好是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上的文献)。通过读题目、摘要和泛读文献,剔除一些和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锁定15篇左右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然后进行细读,并做好归纳笔记(归纳的点后面会详说)。


   

   

Q2  如何找到的切入口


 


徐定德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在找到与我们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后怎么阅读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文献批评点可以从已有研究中的很多地方找到,可着重关注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1)题目和摘要。有的研究直接题目就点明了要做什么,而要做的基本就是比较新的。比如探究A因素对xx的影响。A因素可能就是已有文献中研究的比较少的(相比于此篇文献前的其它文献)。除了题目外,有些文献摘要第一句就会写关于xx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B,C等方面,但(外文文献中经常使用however, but等词转折)关于D对xx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这也是切入点(文献批评点)。


2)引言主题句或末尾句或段落中总结归纳的句子。外文文献经常将文献批评点作为段落的主题句提出,然后用几句话引用一些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有先通过一些文献来说明一个现象/问题,然后在段落结束时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引言的主题句中去找我们研究可能的切入点,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参考这种写作方式。


3)结论与讨论。在这部分中,可能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通常会交代自己的研究与其它同类研究的异同,可以将“异常”的地方摘录出来,因为这可能作为自己研究的文献批评点。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研究第一句话这样说:许多研究发现,A对xx问题影响极其显著,但其作用方向却并不一致。然后作者举例说,B的研究结果是正向,C的研究结果是负向。这个可以用到自己的研究假设中(如承接上面的例子,我们在研究中用到A这个指标,就可以假设:A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显著影响,但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以及文献批评点中去(即已有研究中,A对问题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验证,所以有了此项研究);二是在英文文献中,作者一般会在这部分提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研究不足在哪里(将来的研究空间)。可把这部分摘录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笔记。


当我们仔细整理10-15篇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有些文献的切入点和提出的不足都是相似的,这时就可以把这种点提出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并引用这些文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过,也有可能仔细看了这10-15篇文献后,也没能看出这些研究在哪些地方有共性的批评点,这时可能就需要自己归纳了。比如我自己在近期的一篇研究中就发现,关于xx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在A,B,C三种类型,少有研究关注发展中国家,关注农村,关注D对xx问题的影响。我就以此作为我文章的切入口之一进行论述(还做了一个表格来佐证我的观点)。


这一大的部分看似简单,其实是最耗时,也最难的。在我个人近期的研究中,这部分所占的时间基本占到我整个研究过程时间的75-80%。这部分相当重要,可能很多人都写不好。我早期的文章就是不大明确这部分想表达什么(老是在说做我这项研究的政策意义,背景之类的东西),切入口也没找好(模仿其他人的研究,切入口的点在这个圈子里都被写“烂”了),主题句不明确(这里写一点,那里写一点,有时根本没有主题句),所以早期的英文期刊投出去基本一投就被拒(因为主编会收到很多的投稿,直接看一下摘要和引言没看到啥他(她)感兴趣的点,或根据他(她)的专业知识判断我找的切入点没有啥新意,就直接委婉的拒稿了)。直到近期明白这种写作“套路”后,文章基本写出来投稿都会被送审的。近期投的几篇文章直接很快就送审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当天投,当天就送审了)。所以,建议多用点时间在这个部分。


   

   

Q3  如何谋划一篇实证论文


   


徐定德文章切入点找到了,那么后续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就自然就有了。按照这种套路写下去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然而,在后续的写作过程中,可能还需注意的部分,我个人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文献综述的撰写


与前面部分提到的切入口相对应,文献综述部分极其考验个人阅读质量和总结归纳能力。文献读的不透,没抓住关键点,那这部分可能会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也极其糟糕。我个人早期是不会写这部分的(看我早期发表的文章就知道了),那时有很重的模仿痕迹(其实,根本就是没意识去找所谓的切入口,基本是数据驱动,看已有数据能做什么),只是罗列xx做了什么,xx做了什么,归纳能力也不强,很散。身为过来人,我的建议是可以找同领域top期刊上的好文章,看看其他学者是怎么写这部分的,可模仿着其行文方式来写。这是一项可以锻炼的能力,多写一些文章,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注意总结归纳相信很快能力就提升上来了。


2)理论框架的梳理、指标的选取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早期,我个人不熟悉人文社会学科写作的“套路”,经常会省略理论框架这一步。直到有位审稿人提出,我选了一筐指标,但这些指标选的没有啥依据。根据常识,影响XX问题的指标可以选几个,也可以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所以他(她)建议我补充我研究的理论支撑是什么,研究框架是什么,要在这个的指导下选取指标开展研究。我个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早期文章被拒很多次才明白这点。同理,理论框架有了,指标才会有。指标有了,研究假设才会有。研究假设通常需要根据已有文献来(所以在阅读文献时,可以将一些常见指标对xx问题的影响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即总结这些指标是否对xx问题影响显著?作用方向怎样?)。当研究中有其它研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指标时,需要论述下这个指标对研究问题可能的影响方式(是正的,还是负的,还是有正有负相互影响),进而做出研究假设。


此外,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时并不是已有的研究框架就能涵盖研究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


即在已有理论框架隐含的假设前提下,该理论框架在某些层面不能解释我们现在做的这项研究出现的一些现象。这时,可能需要对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修正(比如,修改假设条件,增加维度等),提出一个新的/修正后的研究框架来指导后续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理论框架一直在往前发展的原因)。同时,在引言中也可以将现有理论框架不能解释xx问题的这种现象作为切入口,用一段话进行论述。


3)研究方法的撰写


研究方法这部分不可少,但有时限于篇幅,可对这部分进行简单描述即可。比如,我们经常在写作前就瞄准好了一个目标期刊,而这个目标期刊有字数限制(中文期刊一般8000-10000字,外文期刊一般8000-10000字符)。通常,一项研究一般要含引言、文献综述、方法(又细分研究区和数据来源介绍、研究框架介绍、指标选取和假设、研究方法等)、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几大部分,怎么在有限的字符/字数内做好行文安排,在这明确文章切入点后应当对各个部分有个篇幅安排的考虑(后文有详细介绍)。


我个人早期写文章从来没有整体布局的思想,都是想到哪写到哪,那时秉持的观点就是能写出来文章就不错了,不用管其它的,先写出来再说。所以,按照这种思路走,我早期的文章是“又臭又长”。投稿时才发现很多期刊有字数限制,那时真是欲哭无泪。自己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东西,删哪里都感觉有点舍不得。但文章已经写出来了,超过期刊字数了,要删减一部分,怎么办呢?那时我一般就去删研究方法介绍的部分。比如研究要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这一经典模型,我在初稿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模型的推导公式,后来为了节约篇幅(字数),我直接用一小段话点明为什么我要用这个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我将做哪些检验,我将报道哪些结果就完了。这是逼不得已的笨办法。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在文章思路拟好后,一定要有一个全篇布局的考虑。即研究字数在8000字符左右,我要怎么安排以上提到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大概要占多少页。这个心里要有谱。这样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按照这个限定去不断压缩精简文字,以达到效果。


4)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的撰写


在外文文献中,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的写作套路一般有两种。一是研究结果一部分,结论与讨论一部分;二是研究结果和讨论一部分,结论与启示一部分。我个人倾向于用第一种(我早期用的是第二种),研究结果集中报道关键的部分,不做过多的延伸。结论与讨论部分重点对比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异同,并说明存在差异的原因。


5)摘要的撰写


摘要的撰写一般是在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部分完成后才写。摘要和引言部分是文章的“门户”(编辑第一眼看的基本是题目,摘要和引言,以判定是否有必要再看下去)。摘要的撰写视期刊摘要字数要求而定。我个人一般的写作套路是这样:


关于xx问题的研究一直是A,B,C(哪些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研究多关注a,b,c(大的影响因素)对xx问题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d(文章的切入点因素,可以包括指标、研究区域,如发展中国家)。利用xx方法获取xx数据,得到样本量xx(数据基本介绍:含抽样方法、样本量、研究区域)。构建xx模型探究d对xx的影响(研究主要做的啥)。结果发现:1)····;2)····。该项研究可以弥补xxx/加深对xx问题的理解(研究的意义)。


我这种摘要的写作方式比较完整,一般写作下来字数在240-350之间。如果期刊没要求,可以直接用。如果期刊有要求,直接省去头部和尾部。直接交代利用xx数据,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就行(这样可以将字数压缩在100字左右)。


PS: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还有一点可能也需要注意。就是图表的制作。我个人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地理学的交叉背景。在介绍研究区和数据来源时,我会放一个区域图,使得表达比较直观。在计量经济模型的结果输出时,我会使用stata软件的输出命令,输出的表格紧凑,简单修改一下就能用(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也很美观。所以,建议大家增强一下图表制作的技巧。这些东西看似外在,但其实都在给文章加分。



   



   

Q4  能模板”到底长什么样


   


徐定德综合上面所述,按照一篇文章的行文逻辑,我尝试性的做了如下这个文章表。

A对XX的影响研究——A case study of xx, China

摘要:关于xx问题的研究一直是A,B,C(哪些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研究多关注a,b,c(大的影响因素)对xx问题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d(文章的切入点因素,可以包括指标、研究区域,如发展中国家、农户)。利用xx方法获取xx数据,得到样本量xx(数据基本介绍:含抽样方法、样本量、研究区域)。构建xx模型探究d对xx的影响(研究主要做的啥)。结果发现:1)····;2)····。该项研究可以弥补xxx/加深对xx问题的理解(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d,···(其它关键词),研究区,China

1引言(4-5段话,1页左右)

切入口1(主题句)。引用文献佐证自己观点(1段)。

切入口2(主题句)。引用文献佐证自己观点(1段)。

切入口3(主题句)。引用文献佐证自己观点(一篇文章2-3个切入口基本就可以了)。

为什么研究d对xx的影响是重要的?(一段话分几点陈述为什么要选d,要选现在这个研究区来做此项研究——有点交代背景的意味在里面)

文章要做什么?(文章主要想做的东西是什么,即文章的研究目标)

[文章的后续行文安排](这段可有可没有,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文献综述(3-4页,重中之重。为什么说这部分重中之重,因为这部分是引言部分切入口的支撑,这部分写的不能说服人,那切入口找的并不成立,这可能导致直接退稿。此外,这部分还会支撑后续研究假设的提出,结论与讨论部分的撰写。总之,整篇文章都是环环相扣的)

围绕切入口1论述综述

围绕切入口2论述综述

围绕切入口2论述综述

[可罗列表格佐证自己观点](表格可加可不加)

3方法(4-5页)

3.1研究区与数据来源介绍

3.1.1研究区介绍

研究区介绍(1段)

3.1.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介绍(1-2段,可含区位图)

3.2理论框架和指标选取

3.2.1理论框架

介绍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框架有哪些,其各自隐含的假设条件和适用条件有哪些。对现有研究问题,已有的研究框架能否很好覆盖。若能,则使用能覆盖的框架;若不能,研究在已有框架上要做哪些修正(2-3段)。

3.2.3指标选取

研究要测度什么?其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用哪些具体的指标进行测度?(3-4段,视具体情况而调整,下面含表格;有时,还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这种界定可放在段落内,也可视情况放在表格内)。

3.3计量模型的建构

方法的简单介绍(可1段,可2-3段,视篇幅而定。同时,可将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这样比较直观)

4.研究结果(2-3页)

切入口1对应的结果(1-2段)。

切入口2对应的结果(1-2段)。

切入口3对应的结果(1-2段)。

[总结](可有可没有,1段)


5讨论(2页左右,这部分与前面提到的文献综述及研究结果部分息息相关。前面工作做扎实了,这部分可能才能写得有深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切入口1对应指标和已有文献指标异同。结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么(1段)。

切入口2对应指标和已有文献指标异同。结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么(1段)。

切入口3对应指标和已有文献指标异同。结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么(1段)。

相比于以往研究,文章有什么创新点(1-2段)。

文章存在的不足(将来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2段)


6结论与启示(1-1.5页)

再次强调文章的研究目标是什么,研究做了什么(1段)。

结论1(1段)

结论2(1段)

结论3(1段)(一般文章就3个结论)

政策建议(1-2段)(这个不用提太多,因为国外的学术期刊一般更关注学术上对xx问题的认识是不是有帮助,能否吸引更多的读者,对所谓的政策建议不是太感兴趣)


参考文献(2-3页)

一般而言,文献引用最好不少于20篇。我看到的比较好的研究文献引用有六七十篇。我近期的文章参考文献也经常达到50篇左右。其中,既有经典的(如提出xx问题的研究,提出xx概念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xx方法的研究。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引用率比较高的实证研究),也有新的研究(如近3年在这个研究主题上的实证研究)。还有经典与最新研究间过渡的一些研究。


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也能帮助说服主编和审稿人。经验老道的主编,一看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大致就能判断我们对研究主题的文献掌握情况怎么样,引用的这些文献能否支撑前面提到的几个切入口。若主编决定不能支撑,文章可能会被退稿;如果觉得能,那送审的几率增加。此外,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也能帮助主编找合适的审稿人,进而加快文章审稿速度。所以,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决定文章的成败,不可疏忽。


   

   

Q5  对研究生的特别嘱咐


   


徐定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是说按照我上面提到的“套路”就真的能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了。影响一篇文章发表的因素有很多,如文献查找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归纳整理能力、计量功底、写作技巧、期刊主编个人偏好等。我上面介绍的“套路”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实践经验,并非什么万能钥匙,只是按照这个“套路”去做可能会稍微缩短一些创作的时间,仅此而已。所以,不要怀着侥幸的心理,随便读几篇文献就认为自己找好了切入口,就匆忙的去写作。这样出来的文章可能投一般期刊还行,但真的投好的期刊(不管是国内外),都过不了对研究领域很熟悉的主编的法眼的。所以,与其浪费很多时间在投稿上,不如多发点时间在切入口的寻找上。在我个人看来,“坐得住冷板凳”是对一个人基本学术能力的考验。计量、学术写作技巧可以通过锻炼提升,但好的idea的产生是非下苦工不可的。


此外,我自己还是学术上的一个小兵,也没发表啥高质量期刊,囿于眼界和学术的积累,以上所说难免有误,言语不当之处还请见谅。